她說:「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想不出一個如此才華橫溢的女子,低到塵埃是什麼樣子,只是我卻不禁為她悲哀。
她還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許多年後,這句話成為他們之間那段故事的註腳。可是,我始終不能理解這句話,也始終覺得那些拿這句話來註解那段感情的人,也未必讀懂了。
因為懂得,可是她到底懂得了什麼呢?
彼時,她大概還認為「死生契闊,與子成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詩經》裡最浪漫的詩句,而非她後來所說,那是《詩經》裡最悲哀的詩句。
彼時,她心中大概還有更深的期盼吧,而他許她的只不過是「現世安穩,歲月靜好」。
彼時,她只不過是一個涉世不深的青春少女,不諳世事,智慧的眼眸依然掩飾不了年少的單純,而他早已善於游弋於花叢,左右逢源了。
這樣,她真正懂得的是什麼呢?
所以慈悲,她倒是真的慈悲了。可那慈悲大概不是緣於「懂得」,而是因為「愛了」。
所以,高傲如斯的張愛玲就這樣低入了塵埃,竟還能開出花來。
所以,聰慧如斯的張愛玲就這樣傻傻地等待,等待他的一心一意也罷,等待他與她的「歲月靜好」也罷。
可是,愛了,就愛了。
反正是愛了,就不顧是否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未來了,就不管他是否已有妻室,就不在乎他已是個漢奸了……她就這樣愛著,愛得如此卑微,愛得這般艱辛,愛得這樣沒了立場,也愛得那麼撕心裂肺。似乎愛了,一切都值得了。
她是如此的堅決,竟然有這般勇氣,不管世俗的眼光,也不在意愛情的完滿。可是,她總該是有期盼的吧。而這期盼也是那麼飄渺。
他許她的「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的承諾最終被戰爭淹沒,只剩下殘痕。炮火讓他的人離開了她,可卻是本性讓他的心離開了她。
在訣別信中張愛玲寫道:「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經不喜歡我的了。這次的決心,是我經過一年半長時間考慮的。彼惟時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
撕心裂肺的痛,可是又能如何?是的,她可以為他卑微,為他低入塵埃,可是,高傲如斯,她怎能忍受他的一再背棄?
離了他,她對他說:「我將只是萎謝了。」然而,萎謝的不僅僅愛情,還有她的曠世才情(此後張愛玲的創作也進入了低谷)。愛得刻骨銘心了,她即便低入塵埃,也是鮮艷的,然而沒了愛情,即便再高傲,她終究是萎謝,不可能高高炫耀於枝頭。
在她的小說裡,男女之愛都是滿目創痍的。男人皆是怯懦的、委瑣的,女人都是世俗的、淒涼的。那些小說裡的男女,最終在她筆下落得了悲劇的結局。可是,獨有《傾城之戀》有了一個還算完滿的結尾。
許多人認為,《傾城之戀》的結局是張愛玲對其愛情的一種願望。這種評論是極有道理的。小說比散文更容易真實地反映作者的情感,這點張愛玲曾經認同過。
一場戰爭,一個城市的陷落,成全了白流蘇與范柳原的愛情。也是一場戰爭,一個城市的陷落,結束了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愛情。這個唯一完滿的結局原是張愛玲對於愛情最深的渴盼:「死生契闊,與子成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小說裡,白流蘇亦是世俗,和她所有其他小說中的女主人公一樣。白流蘇與范柳原的結合,亦有著諸多利益的糾結和考量。而在現實裡,張愛玲卻是完全陷落於愛情了。所以,她的願望太過奢侈。
她離了他,是決然的,亦是無可奈何,她注定不是世俗女子,所以,她勇敢的愛了,甘於低入塵埃,而不顧俗世的流言蜚語,所以,她也決然離開,儘管痛徹心扉,卻不能抱殘守缺。愛或者不愛,都那麼決絕,不是因為果斷,而是因為不世俗。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張愛玲只是個世俗的人。那力透紙背的文字裡,我們可以讀到她受俗世的浸染是如此之深。在張愛玲所有的小說中,女人都是世俗,在生活上,也在愛情裡。
也許真正懂得了,她又不想說了,她不那麼慈悲了,她的慈悲已經給了那個「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空洞許諾。
也許,她最終也沒有懂吧,可是她又用她的傳奇告訴了我們,她又慈悲了一次,只是這並不是她希望的吧。
「女人在愛情裡無法世俗。」是的,這個道理,張愛玲在小說裡沒有說,可是,在她的故事裡,她給我們作了完整的詮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紫蓮の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