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看完CCAV紀錄片《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的青城山都江堰那集後,我便放棄了此行去峨眉山,把拜水問道的美景納入了我們這次清明之行必去之地。「清明時節雨紛紛」,前一天還溫度適宜的成都天氣,轉天就下起了綿綿的小雨。
    這次拜水問道之旅極為不順,早上不到8點我們就從賓館出發打車去火車站,想乘坐一下成都至都江堰的高鐵。作為一名鐵路設計院的橋樑工程師,也是職業使然,想看看鐵二院設計的高速鐵路與我們有何區別。成都的出租車司機都非常熱情,聊天時不建議乘高鐵去都江堰,告訴我們今天很多成都人要去那裡祭奠512地震,票早就賣光了。正當我們半信半疑時,電台的廣播也說到了這件事,我們只好改道去茶店子長途站,浪費了不少時間。還好成都至都江堰的路途到不是很遠,可距離越近雨下的越大,我們心裡那個涼啊。到了都江堰長途站,恰好站內就有賣都江堰門票的,買好票出去打車想要直奔那裡。那個司機師傅人很好,聽說我們要求先去都江堰後去青城山,就建議我們今天只去青城好了。因為今天雨下的太大了,霧氣太重,都江堰什麼都看不清,而且震後那裡損毀較嚴重,現在不值得去。也沒要我們錢,就讓我們下車了。我們只好又把門票退掉,乘公交車去青城山的前門。中間過程的不順利浪費了不少時間,到底青城山已經十點多了。
.青城山的前山門,好多宣傳畫都用到這張圖片
     



青城山是道教的發源地,和鄰近的都江堰同屬世界文化遺產。公元143年,「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道教宮觀,珍藏著大量古跡文物和近代名家手跡。可以說,青城山是一座縱橫千百年的活的道教「博物館」。青城山分為前山,後山。前山主要是道教景觀,後山則以風景聞名。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一踏入青城山門,你就明白何以有「青城天下幽」之說。山幽、水幽、林幽、亭幽、橋幽、路幽……著名作家老捨就在他的作品《青蓉略記》裡,就驚歎青城「青得出奇」,是一種使人吸到心中去的「似滴未滴,欲動未動的青翠」。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雨中登青城山也不是一件愜意的事情,只是在一手撐傘一手拿著相機的神功練的還不到火候。
    臨行前我也在網上做足了功課,驢友們建議乘坐纜車上去,走著下來的人佔大多數。仗著我們年輕體力好,時間也較充裕,於是和lp商量後決定徒步上山,如果體力不支再乘纜車下來。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我們上山的路線是山門-天然圖畫-全真觀-五洞天-天師洞-祖師殿-老君閣-上清宮,由於青城山前山的道教文化景點比較分散,不可能一一遊覽,這條路線基本涵蓋了大部分代表性的景點。
    月城湖這張圖片其實是下山時在步雲廊索道站拍的,這個地方也是上山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在這裡可以步行我上面說的路線,也可以先乘索道上山,逆行以上的線路。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月城湖坐落在丈人峰和青龍崗之間,那丈人峰下的鬼城山,又名月城山,湖因山得名。源出老霄頂的清溪,在這裡流入開闊的山間谷地,夏季洪奔,時為濕地。1985年新築攔水壩,寬20餘米,高10餘米,形成水面約三萬平方米的山間小湖。它旁邊的月城山,傳為遠古岷山真人鬼谷隱居處。鬼谷又名容成公,傳為軒轅黃帝之師,蜀中八仙之首。五代孟蜀時,仙人劉海蟾亦在此修煉。另一旁的青龍崗,俗稱青龍嘴,翠峰環合,伸入湖中。古語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月城湖之晶瑩明澈,正應驗了這膾炙人口的古諺。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從青城山門拾級而上,經雨亭、天然閣、怡樂窩、引勝亭,便來到了天然圖畫坊。天然圖畫坊位於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簷式的清代亭閣,雄偉的牌坊矗立於長長的石級之上,地勢極為險峻。天然圖畫坊,建於清光緒年間,為重簷歇山式木穿斗建築,面闊三間8.35米,進深2.8米,高6.3米。
      來到全真觀時,雨剛好停。雲霧散去,蒼巖壁立,綠樹交映,壘壘群峰,宛如翠屏。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全真觀坐落在青城龍居崗半山腰,古名龍居觀。96年增建七真殿、五祖樓和慈航殿,更名為「全真觀」。慈航殿供奉道教的慈航真人,七真殿供奉全真道開派的邱處機等七位祖師,他們為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的七大第子,並受封為真人,統稱「全真七真」,也就是射鵰裡的全真七子啦。看來金老爺子筆下的人物名字不似小李飛刀李尋歡那麼唯美浪漫,但都是有考證的。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東漢末年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自建福宮北行兩公里即至青城主觀--天師洞。天師洞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三面環山,一面臨澗,古樹參天,古分幽靜。現存殿宇建於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細,並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相傳東漢末年張道陵曾在此講經傳道。觀內正殿為"三清殿",殿後有黃帝祠和天師洞等古跡。天師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內有軒轅、伏羲、神農石像。洞門前有一株古銀杏樹,高約50餘米,胸圍7.06米、直徑2.24米。據說乃張天師手植,樹齡已達1800餘年。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祖師殿位於天師洞右後側山腰間,出天師洞過訪寧橋即到。祖師殿又名真武官,創建於唐代。唐代詩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張愈均在此隱居。唐睿宗的女兒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該殿環境幽靜,殿內在真武祖師、呂洞賓、鐵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圖壁畫、詩文刻石等。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可以說去往祖師殿的路途是青城山之行最為艱苦的行程。不僅因為地震損毀的較重,山路較險,兩邊景色非常一般,只能低著頭走路害怕溜到山溝中去呢。而且還需原路返回才能繼續前往上清宮。到達祖師殿後更是大呼上當,裡面的建築正在翻修,施工現場狼籍一片。我和老婆心地都特善良,在返回的路上勸回了好多前往祖師殿的驢友,也不枉我們白跑一趟。來回的路程需要一個小時左右呢。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前往上清宮的路上路過朝陽洞,就是一個滴水的山洞,裡面沒什麼看的。
        相關資料介紹,朝陽洞位於主峰老霄頂巖腳,洞口正對東方,深廣數丈,可容百人,傳為寧封丈人棲息處。清人黃雲鴿曾在此結茅而居,並撰聯曰:"天遙紅日近,地厭繹宮寬"。近代畫家徐悲鴻也曾在此撰聯:"空洞親迎光照耀,蒼崖時有鳳來儀"。





    途中我們還經過老君閣景區的入口,因為下雨且震後損毀嚴重,指示牌上建議遊人不要前往。想到老君閣可是青城山的最高點,有了祖師殿之行的教訓,雖說傻小子火力壯,我們還是學乖了,聽從人家的建議,嘿嘿。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上清宮位於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頂約500米的半坡上。上清宮始建於晉代,現存廟宇為清朝同治年間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宮門"上清宮"三字由蔣介石題寅。宮內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經》五千言木刻,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遺跡……上清宮後為老霄頂、建有呼應亭、是賞觀日出、神燈和雲海奇觀的絕佳地點。
      


     建福宮坐落於丈人峰下。始建於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後經歷代多次修復,現僅存兩殿三院。現存建築為清代光緒年間(公元1888年)重建。現有大殿三重,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柱上的394字的對聯,被贊為「青城一絕」。
     建福宮在山門外面,時間太緊張了,我們沒進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紫蓮の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