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大海一望無際,也比不上天空的寬廣。雖然天空遼闊無邊,但是相比一顆無私的心就顯得略遜一籌。因為世界上容納最多、覆蓋最全、承受最大的是人的胸懷。愛的中間是一顆心,一個人的心胸有多開闊,那麼他的愛就能達到有多深遠的意義。
閱讀完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的作品《雙城記》,我感受最深的不是故事裡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不是跌宕起伏的情節,也不是作者對歷史與現實的沉思,而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英國青年卡頓不是主人公,然而引人注目,他所給我帶來的震撼感比其他任何一位人物都要巨大。
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主人公達南為了營救無辜的管家,冒險返回血腥風雨的法國,不料被革命民眾逮捕並判處死刑。與達南相貌相似的卡頓,為了他一直所深愛的露茜的幸福,甘願混入監牢,冒名頂替朋友達南走上了斷頭台。假如作者只是拘泥於描寫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那麼《雙城記》也就毫無特色,更沒什麼藝術感染力可言了。可是,卡頓對露茜的愛是十分純潔的,他沒有跟達南明爭暗鬥。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失意的他純粹是希望露茜能夠生活得快樂。卡頓的英勇抉擇不但是單純為了愛情的犧牲,而且是一種同情、愛護、幫助、善良的舉動。這番特殊的舉動擁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名字,那就是博愛。
愛一個人容易,愛一切的人就困難了。這裡說的「一切」並非是所有的每一個人,而是指對人類的普遍關愛。這樣深刻而長遠的愛不是繾綣浪漫的愛情,不是志同道合的友情,也不是溫馨暖意的親情,而是向人類展示內心誠懇熱情而使自身的精神層面獲得了完善和滿足的情感體驗。博愛者是在職業之外,不受私人利益或法制強制驅使,基於個人的某種道義、信念、良知、援助和責任感,而去關懷照顧、體貼包容、助人為樂、將心比心。可見,這種偉大的愛既怡神悅性,又沁人心脾,更是動人心魄。
儒家「仁愛」的思想,墨家「兼愛」的主張,它們都蘊蓄了博愛精神的體現。孟子的學說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是博愛實質的典型代表。尊敬我們的父母,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父母,愛護我們的兒女,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兒女。那是愛的接力、愛的傳遞、愛的昇華,將會凝結成一股波瀾壯闊的澎湃勢力。
古往今來,樂於助人與扶貧濟困是中華名族的優良傳統美德。無論是2004年印尼的海嘯遇難,還是2008年中國四川地震的破壞,生靈塗炭的景象慘不忍睹,任何人或眼見或耳聞,都會一樣的悲天憫人。眼看在殘酷的滅頂之災面前,人們流離失所,世界各國紛紛出資出力援助處於水深火熱的災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酣暢淋漓地折射出了博愛的意識理念。
翻開記憶這部往事書,回憶起看過一篇《為自己增加重量》的趣文。故事說的是在一個小島上面住著富裕、虛榮、快樂和博愛。有一天,小島快要沉沒了,於是大家都準備船隻,離開小島。只有博愛留了下來,她想要堅持到最後一刻。幾天過後,小島不幸真的要沉,博愛懇求請人幫忙。富裕乘著一艘大船駕駛而過,但他說船上有許多金銀財寶,騰不出多餘的位置。博愛又看見虛榮在一艘華麗的小船上,希望能載她走。可是虛榮嫌棄博愛濕淋淋的身子,生怕弄髒漂亮的船,也無情地拒絕了。快樂經過博愛的身邊,不過他太過興奮了,竟然沒聽見有人在求救。突然,有一位年長的聲音傳來:「博愛,過來!我帶你走!」博愛感激不盡,並問是誰在幫她。長者說是時間吩咐他來的。
不錯,只有時間才能理解博愛,也只有時間才能檢驗博愛。博愛者品格崇高,令人景仰欽佩。博愛真正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於,它與時間同步,不會因歲月的流逝而磨滅掉自身的光輝,反而因時間的考驗而為自己增添了重量。
一個人保持著對人類的博愛,行為遵循高尚的道德,永遠圍繞真理的曲軸而轉動,那麼即使生活在人間也等於是享受天堂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