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當時的雕塑藝術,在意大利登峰造極,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許多雕塑精美得讓人驚歎,甚至到了讓大家看膩的程度。許多大師的作品擺在一起,已經很難分出高下,盡善盡美的境界,讓人挑不出彼此的好壞。
雕塑家凱斯頓,在當時很有名望。但他的作品在最後的打磨中,卻同樣很難與其他藝術家的作品區分。作品精細的程度,幾乎讓大家的作品達到了一致,各自的風格反而被精細掩蓋。
一次,凱斯頓在為教堂雕塑一件神像時,周圍的朋友都發出了同樣的感慨:最好不要再雕塑下去了。凱斯頓自己也感覺到,如果再往下進行,就又會與其他人的作品同歸一路,還不如半成品更有風格。
於是,凱斯頓接受了大家的建議,雕塑停頓了下來。不過,凱斯頓非常擔心,如此的作品,教堂裡的牧師會不會答應?因為這件雕像,是聖經裡的一位人物。
誰想,負責管理教堂的牧師同樣感慨地認為,作品如果就停留在這裡,將是再好不過的事了。只是牧師也有與凱斯頓同樣的擔心,教堂對外開放的那一天,教徒們是否能夠答應。大家冒著風險,將這件巨幅雕塑的半成品保持到教堂開幕的那一天。
誰想,前來教堂的人們,無不被這座宏偉的半成品所折服。大家公認,這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品。
只做一半,反而可以保持一種特別,反而產生了一種獨到的美。而誰都認為,如果這件作品精細到完美無缺的程度,就又要淪為不分你我,失去它的意義。
從此,在意大利,在整個歐洲,半成品的雕塑層出不窮。給人帶來的美感,有時反而勝於那些完整無瑕的作品。
這個道理,在於某種事物,只有停留在某個階段,才能顯出美,才是最美。在這以前或以後,都不一定會有這種美的出現。保留這個階段,停止在這個階段,讓這個階段永存,原來才是最珍貴,最傑出的。
正像大家對凱斯頓的一致呼聲:千萬不要再進行下去了!
最初,人們在裝修時,總會把那些原木刷上各種各樣的塗料,久而久之,有人發現,其實原木本身便是一種美,不但可以保持自然的風貌,還可以保留木質散發出來的原始香氣。
於是,有人再用原木裝修時,不再加以任何的塗抹,反而形成了一種天然風格。
開始,各國對自然風景區的保護,總是以修繕的手段來維護。誰想,越修繕人們越不滿,想不到放棄了,那種自然的粗獷、野性和原始風味反而突現了出來。現在各國的保護者們都認識到,對自然景區的修繕,絕不能超過百分之二十,否則,過多的修繕,就是一種破壞,反而會讓人生出厭煩的情緒。
玉米長到七成熟的時候,農民們便把它掰下來,煮熟運到城市裡去賣。大家都很歡迎。賣玉米的人懂得,玉米如果能永遠停留在七成熟上,那才是他的財富!
人在成長到一定程度時,我們常常會擔心他被繼續的成熟所改變。我們希望的,並不是他的所謂成熟,而是他能永遠如此的天真、誠懇和善良。
人在許多時候,總是希望某一事物能永遠地停留在那個正好的點上,無論是對事,還是對人。天然、樸素、誠懇、簡單,才是大家需要的,而許多事物的進化,都會走向他的反面。適時的停留在某一階段,才是世上的精華,也是人間正品,更是我們的喜愛和所需。
因此,在我們回憶自己的一生時,感動我們的,讓我們欣慰的,並不是全部,而是自己或他人的某個特別階段。讓階段的美永存,這才是人世間的大美!也才是我們人生追求的意義。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