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到了臨終之際,如果神智清醒,而又有感觸,尚能口述或執筆,也許會寫下一生中最後一首詩。一般稱這為臨終詩。

  這類詩中最膾炙人口的,當然要推大詩人陸游的《示兒》詩。他是抱著沉重的憂國之情而辭世的,冀望、叮囑中,一片忠貞躍然紙上,自是感人之作。

  與陸游相反,卻也是很著名的,要數清初的吳梅村。他寫了臨終詩四首。其一云:「忍死偷生廿載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債應填補,總比鴻毛也不如。」這首臨終詩充滿了悔恨之情。

  吳鍾巒是抗清失敗後自焚而死的烈士。他臨死時亦賦詩一首,只存兩句:「只因同志催程急,故遺臨行火浣衣。」把自焚說成是「火浣衣」,可見他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

  還有個徐亮,平生事母至孝。臨死口佔四句云:「一生歲月三春夢,十載辛勤宿草墳。七十八齡孺慕畢,而今原下見慈雲。」此人臨終並無別話,只想到能在九泉之下見到母親,孝心可謂至死不渝。

  也有人對死表示十分酒脫。康熙年間的嚴我斯這樣寫道「誤落人間七十年,今朝重返舊林泉。嵩山道侶來相仿,笑指黃花白鶴前。」此可謂深明生死之理,沒有絲毫的粘滯。

  有一首臨終詩寫得相當淒慘。康熙年間宜興人潘崇體,一生窮得出骨。死時賦《絕命詞》四章,其中一首寫得一字一淚:「最苦衰年尚訓蒙,病深含淚作冬烘。夜台渺渺魂歸處,差勝人間歎路窮。」讀之使人黯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紫蓮の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